姜仕军:参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次数最多的中国人之一
并非为了形式上的完美
也不分国籍、民族、性别、年龄……
真正关乎的是信念
当你把这一信念践行到生活的每一天
那就是转变开始的时候
那就是蜕变开始的时候
那就是升华开始的时候
——姜仕军2019年10月于 “决心”号(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钻探船)
他是参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次数最多的中国人之一,也是第二次代表我校参加该计划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古生物学家——暨大地下水与地球科学研究院姜仕军教授。
(图中间为姜仕军教授)
作为本航次的特邀科学家,这是姜仕军教授近三年内第二次代表学校参加IODP航次。他主攻方向是钙质超微化石,主要通过现场鉴定微体古生物化石,确定沉积物形成的地质年代和沉积速率;在岩芯取上来之后短短20分钟内就能确定地质年代,这在海洋地质和油气勘探中尤其重要。
由于有多次参加IODP航次的经历,姜仕军教授担任本航次的古生物组的负责人,负责组内工作协调、质量把关、报告撰写等事务。
“我们的样品来自于近1800米水深打钻所获得的沉积物岩芯,所以‘钻头不停,分析不停’。”获得沉积物—制片—镜下鉴定—得出结论,每一个环节都要保持迅速、准确。一天黑白两班倒,工作强度很大。
除了高强度工作之外,与国际专家成员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也尤为重要。“古生物组由来自中国、美国、墨西哥的四名科学家组成,存在较大的语言、习惯及理解等方面的差异。”姜教授表示,国际合作交流需要实力和信心,耐心和尊重也不可或缺。
在持续海上作业中,他还摸索出来了一个“包产到户、鼓励自愿”的工作方法。本着公平原则,把日报、周报、站位报告等工作分配到具体人负责,其他人提修改意见和建议。“这样,每个科学家都能在各个环节获得训练和经验,不仅有利于提高今后科研工作效率,还有助于在今后航次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茫茫大海上,通讯不便,船像是一个孤岛。”在持续作业的同时,身处一个长久封闭的环境中,如何克服寂寞、焦虑、敏感等负面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是姜仕军在不断学习的。
“我自我调节办法是有规律地生活和工作,每天坚持锻炼和学习。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有时候甚至是枯燥的过程。但只要不忘初心,坚持学习,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就有机会看见彩虹。”
目前,IODP385航次已顺利完成任务,收获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姜仕军教授在船上工作)
姜仕军教授认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对金沙赌城来说是个大机遇。”他表示,培养海洋科学人才、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引领海洋科技创新,“只要能专注做到这其中任何一点,都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金沙赌城在海洋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广东面向南海,毗邻港澳,与东南亚、中东以及大洋洲、非洲、欧洲各国海上航线最近的地区,也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广东陆地海岸线4114公里,居全国首位。2011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980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6%,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5%,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广东海洋经济是引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金沙赌城在地理位置的优势不言而喻”,姜教授如是说。
目前,我校涉海学科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环境科学、海洋农业和海洋管理,涉及学士、硕士和博士3个培养层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赤潮生物学、海洋环境与生物修复、古海洋与古气候、海洋污染与生态毒理、海洋农业、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管理与海权战略等。
学校总体上偏重于海洋生物学研究,从事涉海研究的专职研究人员有40多人,在读博硕研究生100多名,同时还有多个专门的涉海研究团队。“学校每年在海洋科学方向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和获批的项目经费在全校每年的科研成果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在国内海洋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姜仕军教授对暨大的海洋类学科充满信心。“如果未来能够成立专门机构整合全校海洋力量,相信一定可以打造海洋研究的新优势,提升我校在海洋研究领域申报大课题、出大成果的能力,获得国家重大攻关项目指日可待。”
(姜仕军)
姜仕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第六批“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993、1996分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学学士和古生物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地质学博士,同年宾夕法利亚州立大学博士后,2009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任研究助理和BugWare石油勘探开发咨询公司的古生物专家,2010年获聘为金沙赌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美国科学顾问委员会专项等15项科研项目,并参与完成了国家科技部“973”重大项目、基金委联合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担任国际超微协会理事(该组织成立40多年来首位华人理事),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广州市人大城建环资委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生态学会和广东省生态学会淡水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担任国际地学重要SCI期刊Marine Micropaleontology近10年来首位大陆编委,Advances in Oceanography & Marine 副主编,Science Bulletin、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Marine Micropaleontology、Geological Journal等国际SCI期刊的常邀审稿人。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2013-2023)及其前身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和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是地球科学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的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它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将为我们人类了解海底世界、研究地球变化、勘探各种资源(矿产资源、油气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开辟一条新途径。
IODP近十年科学计划的目标是:了解海洋和大气的演变,探索海底深部生物圈,揭示地球表层与地球内部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海底灾害过程。
此次IODP385航次的研究地点是太平洋东部加州湾瓜伊马斯盆地,这是一个兼具活动海底扩张和有机质快速沉积特征的年轻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本航次主要科学目标是通过超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结合地震剖面和测井数据,研究岩浆、沉积、流体等过程对微生物活动和碳循环的影响。
目前,IODP共有23个国家参与,包括欧洲14国、美国、日本、加拿大、中国、巴西、印度、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年预算近2亿美元。
(采访整理/龙煜志 李梅 图/受访者提供)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